荆州科技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科技前沿
抗疫!重振!“湖北力量”闪耀全国科技活动周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发布时间:2020-08-28 08:40

           

2020年湖北省暨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现场。

   

小学生们正在参观科技活动周上展出的各种科技展品。

           

武汉规划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展示汉产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设备。

           

科技活动周展览上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科技活动周上的无人机展示。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技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按下科技创新“快进键”,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8月23日,主题为“科技抗疫 创新驱动”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式在北京举办,湖北武汉设分会场。据悉,8月29日的闭幕式也将在武汉市举办。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湖北疫后重振和创新发展的关心关怀,必将有力强化湖北科技支撑,加快湖北疫后重振。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湖北各地推出500余场活动,让公众乐享“科普大餐”。

2020年是全国科技活动周举办20周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实现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决胜之年,而另一方面,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打赢抗疫攻坚战,湖北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主动作为。从发布新冠病毒全球第一张电子显微镜照片和毒株信息,降低病亡率,到研制出第一款诊断制剂;从不断完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到疫苗研制争分夺秒;从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湖北科技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把论文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湖北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对接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科技创新政策,打出科技政策“组合拳”,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奋力前行,为湖北疫后重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同疾病较量的最有力武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科技工作者以最短时间完成病毒基因测序和毒株分离,在检测产品、临床药物、疫苗研发等方面全力攻关,在救治场所建设、社区防控、疫后重振等方面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科普宣传和健康知识普及,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决策 迅即行动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科研机构加紧开展科研攻关,积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

军令如山,闻令而动。决战之地湖北迅速行动起来,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集中优势兵力打响科研攻坚战。

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投入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聚力战疫魔。1月21日,湖北省科技厅以定向委托方式紧急启动“2019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2020FCA003),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牵头、相关单位参与,组织省内优势科技力量,重点开展疫苗研发相关研究。

1月23日,湖北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专家组第一次齐聚,来自武汉病毒所、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中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单位的13位专家,拧成一股绳,合力打好科技抗疫攻关战。

一手抓科研攻关、一手抓临床救治,湖北省科技厅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项目落地实施。

围绕快检技术和产品研发、疾病规律及临床诊治、药物筛选、动物溯源及疫苗等疫情防控重点方向,湖北分批以定向委托和紧急征集形式,启动48个省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拨付经费1160万元。

科技攻关 精准施策

不负信任,担当作为。身处湖北疫情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不舍昼夜;高校、院所、医院同心战“疫”,势如破竹。

在病毒分离、病例解剖、灭活疫苗和恢复者血浆临床方面实现四个“率先”。

组织完成“2种疗法、3药3方、6种临床诊疗经验”。

推进4条技术路线开展疫苗研发,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三期临床顺利启动。

组织推介16项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社区、医院和方舱。

组织研发15种检验检测产品和6套智能诊断系统投向市场,向10余个国家出口3500万份,创汇2亿多美元。

利用多种媒体方式普及科学防控知识,编制科普手册指导市民居家隔离防护和农村科技抗疫保供应,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应对疫情。

圆满完成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协助武汉市开展“应检尽检”、组织推进“中药下基层”、外国专家疫情排查和服务等重点专项任务。

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与意大利、德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30余场视频会议。

……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湖北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彰显了湖北力量,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本届科技活动周,湖北从科技抗疫成效展示、科技创新成就展示、体验美好生活活动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四个方面,设立启动式、科普惠民、科普赛事、科艺、科普云课堂、科普云展示、市州联动、闭幕式等8大版块,从多个层面开展500多场科普活动,同步开通网络直播、云端展馆和在线课堂,全方位展示湖北科技抗疫成果和科技创新成就。

在武汉规划展示馆,“科技抗疫 硬核支撑”“科技创新 发展引擎”“科技赋能 美好生活”“科技助力 扶贫攻坚”四个版块,多方位地展示了我省科技创新成果。公众可看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成果、高科技救治设备、抗疫科技先锋人物故事、“光芯屏端网”重点产业项目,以及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果等。

在体验式版块,华中农业大学“移动博物馆·科学零距离”活动围绕生命进化历程和生物多样性,精选博物馆馆藏并配套展板到社区展出。湖北省守望萤火虫体验中心通过开展萤火虫自然教育,引导公众认知、热爱萤火虫,积极推进萤火虫栖息地的保护及修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家科普教育基地,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向公众开放。

在云课堂版块,中科院武汉分院通过线上直播,邀请公众云游中国病毒标本馆。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讲解病毒相关知识,并和中小学生互动交流。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荆楚科普大讲堂”开展院士名家报告会、童趣玩科学等活动。黄冈市科技局开展“鸡蛋保护大作战”“玉米淀粉水开核桃”“苹果砸口香糖”等趣味小实验。

在云展示版块,中科院武汉分院主讲人带领公众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站、野外台站等科普教育基地。中南民族大学带公众云游博物馆,游览“多彩民族”“记忆武陵——土家族历史文化展”“工艺奇葩——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展”等7个展区。

在此期间,全省各市州对深度贫困地区送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提供精准技术帮扶活动。

全国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举办以来,规模不断壮大,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逐渐成为集成科普资源、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为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养、厚植科技创新土壤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助力复工复产

着力增强疫后重振科技创新动能

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化科技支撑,落实好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加快实施我省“科技创新22条”,力争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卡脖子”地方取得更大突破。要发挥科教优势,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在增强“钱变纸”能力的同时,切实增强“纸变钱”的能力,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要支持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省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今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技术合同成交额等科技创新发展指标下滑明显。进入第二季度以来,在国家和省疫后重振系列政策强力牵引下,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复工复产和经济稳定增长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逐步恢复,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3266.26亿元,同比下降16.5%,较第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23.24亿元,同比逆势增长18%。

积极对接落实

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

湖北积极开展部省会商、院省会商,全面对接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截至目前,我省已获国家新冠疫情科研攻关项目27项,经费5780万元;国家“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项目219项,经费1.1亿元;国家“百城百园”行动支持22项,经费7800万元;8项国家科技项目,经费21.1亿元。科技部正式函复支持湖北省牵头组建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支持新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22家。同时,正在积极对接科技部加快批复武汉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持我省组建国家级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在传染病、麻醉医学、心血管、呼吸、血液、泌尿系统肿瘤等领域培育和组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农业、医学、地学等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22条”

全力推进科技助力复工复产

打出科技政策“组合拳”。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加快解决我省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方案》,统筹集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省内省外两种科技资源,按照“全面创新、全域创新、全链创新”要求,调整优化省科技计划资金分配方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集中资源重点聚焦光信息、先进存储、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简称“光芯屏智生农”)6大领域,制定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路线图,实现产业创新挂图作业,着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组织重大技术攻关。聚焦“光芯屏端网”等重要产业发展需求,湖北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先进存储、光通信与5G网络、遥感测绘与导航、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建造、激光、中药质控标准物质研制等8个科技重大专项,发布84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3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

开展“联百校、转千果”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上半年,湖北省科技厅累计组织开展“联百校、转千果”高校科技成果云推介直播活动9场,吸引708万人次在线观看,现场推介的90项成果累计有1680家企业(机构)认领,意向金额19.39亿元,成交金额2.42亿元。

启动湖北省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与中行省分行、农行省分行、建行省分行、交行省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导汇聚各类优质金融资源形成合力、精准“滴灌”,共同支持我省中小企业尤其是轻资产、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融资发展,引导技术、资本、人才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精准注入“经济末梢”,在未来3年的时间内,通过金融联动支持全省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工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100项,新增科技专营机构30家,增加科技金融服务机构500家,为科技企业服务3000家以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最先一公里”等瓶颈问题,助力我省疫后重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上半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金额近9000万元,帮助1700余家在孵企业的17000余名员工及时复工;新备案65家省级星创天地,新获批2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为在孵企业减免房租金额近9000万元,帮助1700余家在孵企业的17000余名员工及时复工;支持枝江市等14个县(市、区)建设首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联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促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科技政策法规集中宣传月”“科技创新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武汉赛区选拔赛”等系列活动。

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加快建设“湖北科技一网通”平台,对科研项目申报和验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等服务事项实行“一网通办”,全面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

促经济稳增长

今年将建200家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湖北近期编制发布了《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指南》(简称“《指南》”),通过系列科技创新“组合拳”,加速优化部署产业技术研究院,2020年将建设2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了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有力助推了湖北创新型省份建设。

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科技厅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支持高校院所与各市州联合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湖北围绕重点产业及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需求,先后建设了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形成了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

一个研究院就是一条科技创新链。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社会的业务收入达到近5亿元,研发经费支出超3亿元;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近8亿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为1300余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5亿元。湖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向着高端人才集聚、多平台综合、多资源整合、全支撑服务的全价值链、全方位科技服务平台的方向快速发展。

下一阶段,湖北省科技厅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湖北省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区域创新中心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聚焦光信息、先进存储、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高校智力资源、社会资本资源、政府政策资源,重点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一体的系统性创新活动,通过加快继续开拓创新,共建共享共赢,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全省范围内成为地方特优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的示范样板。

打印|关闭
 
友情链接
   
荆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 政府网站标识:4210000048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 网站地图
管理员信箱:kjjysq@jingzhou.gov.cn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05028271号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47号